新闻详情
“军事要塞”变成“徽章联合国”
来源:本站 作者:匿名 发布:2023-08-25 修改:2023-08-25
隶属:行业新闻 点击:201
历史上,金乡最出名的不是徽章,而是军事要塞。
“金乡”一名始见于南宋,公元1129年,南宋高宗赵构建置了金舟乡,相传是金舟乡从海面浮起时,有沉船之骸附金银珠宝而得名。
此后,海滨小镇金乡一直属于历史舞台的小配角,直到明初洪武年间,汤和奉命巡视海防,设立金乡卫,才成为浙南海防要地。随着各地军士驻防金乡卫,这里逐渐发展成为浙南军事、贸易枢纽,民间手工艺也随之兴旺起来。
除一部分从事手工业的能工巧匠外,不少居民有从事小商小贩与日用小五金买卖、纸制品制作的传统。
到改革开放初期,当地就有不少人从事与金银器、铸造相关行业。据陈加枢回忆,他的爷爷就是当地有名的金银器师傅,从那时候算起,家族从事金属加工行业已经有近百年历史,属于徽章行业少有的百年老字号。
由于“七山二水一分田”的特殊地貌,到上世纪70年代末,金乡人均耕地0.35亩,只有两家国营工厂,100多名职工,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急需找到出路。
因此,改革开放后,当地不少人加入“供销大军”,靠着走遍千山万水、历经千辛万苦、想尽千方百计、说尽千言万语的“四千”精神,在全国各地跑业务,通过卖校徽、饭菜票、工作证、标牌赚到了第一桶金。
据陈加枢回忆,当时他揣着100块钱跑到山西卖“三好学生”校徽,一周下来跑了7000多元业务额,直接买了台时髦的收音机回家,成了镇上“最靓的仔”。
到上世纪80年代初,腰包鼓起来后,当地有识之士意识到,传统家庭作坊的生产方式难以适应未来竞争的需求,掀起了投资办厂热潮。
不过,由于当时经营管理水平落后,一些工厂的股东们只想当老板、不想抓生产,一段时间下来,不少工厂就成了亏损大户,仅金乡徽章厂一家就亏损了30多万元,这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。
工厂经营不下去,股东们吵着要散伙,最后厂房连同债务都转到了陈加枢名下,让他收拾剩下的烂摊子。
当时的金乡徽章产业技术水平落后,基本靠人力手工打造,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,因此工人效率如何直接决定厂子的生死。陈加枢带领金乡徽章厂成了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,率先抓管理,搞计件工资,在淘汰了一批混日子的员工后,逐渐起死回生。
站稳脚跟后,金乡的“徽章人”决定主动出击,去上海打开一片新天地。由于位置偏远,当时从金乡去上海只能靠步行,再换乘汽车、轮船,至少需要两天时间。
1986年,金乡徽章厂花4万多元在上海如意酒家摆了30多桌酒席,邀请200多家客户到场订货,打出了“比质量、比价格、比速度、比服务”的广告,“敢同大厂比高低,再向品牌争效益”。
陈加枢回忆,4万多元刷新了酒店当时的营业额纪录,把酒店经理都“吓到了”。到场的上海市领导称他们是“刘姥姥进大观园,乡下人闯大市场”,引得上海多家媒体争相报道,免费打了几天广告。
这次大手笔闯荡上海滩为金乡徽章打开了知名度,不久之后,有一家美国企业慕名而来,定制了大批军用帽徽、领花,金乡徽章顺势打开了英国、联合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市场,军用、民用订单纷至沓来。
1993年,金乡徽章厂共制作了300多万枚徽章打入国际市场,创汇100多万美元。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的35万枚纪念章也出自金乡。
昔日的海防要塞,开始逐渐蜕变为“徽章联合国”。
同类新闻
- 2025-05-14 一枚徽章,见证热血、见证奔赴、见证壮烈
- 2025-05-11 餐厅标牌不得单独使用外文
- 2025-04-30 困扰商户八年的“门牌悬空”难题被破解
- 2025-04-23 智慧门牌上线 基层治理“码”上升级
- 2025-04-21 儋州公安交警推出校车标牌“周末办理专场
- 2025-04-14 建立农民工工作证制度